在我们接触到的供应商队伍中,有一部分的大供应商们因对接大厂居多,得到了资金上较稳定的保障,在被问及是否有欠账问题时他们均表示资金流运作正常,客户拿货量虽有轻微下滑,但未出现恶性拖欠的情况。包括工厂方面,出现老板跑路的也多为年产值只有几百万的小厂。
而已经具备规模,正在走品牌化的企业也正在积极谋求出路。如芝华士、迪信等企业动作频发,从营销到设计都上足了马力,消费者认可度也在逐渐提升。定制类更是风生水起,索菲亚、好莱客、尚品宅配等曝光度颇高,也鲜见销量下滑的传闻。
也许这是市场在释放一种讯号:家具行业强弱分化的步伐正在进一步加快,经济学里的“马太效应”"在行业逐渐显现并愈演愈烈。马太效应可以归纳于:“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而“马太”的名字来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调查中,我们发现供应商在渴求大厂青睐,企业在寻觅高层的靠谱的职业经理人。这一现象不仅透露出了家具人在奋力挣扎的斗志,也反映了当下家具行业正在发生在资源的集中倾斜化,大的厂商得以拥有卖场最佳位置、优质经销商及供应商的选择权,在吸引优秀设计师的能力上也得到了补充。小厂规模上不去,老板还得兼任设计、营销等多重身份,无人操纵大盘,分身乏术下企业只能止步不前。正是这种资源及资本的流动,造成了家具行业强弱分化的局面。
“大环境”究竟变在了哪儿?
家具行业发展至今,早已经过了人人暴利,坐等顾客上门的年代。一口已经咬不到蛋糕,你还需要努力把脚垫得高一些。不仅家具行业,在手机、日化用品等行业也都在面临着一共同的节点。以国产手机为例,山寨机行业在一段时间内将持续存在,但绝对不能用“红火”来形容。另一方面,渐趋成熟的品牌商如华为、魅族、小米等吃掉部分山寨机的中低端市场,加上自己原本的市场,增加出货量,形成规模效应。尤其在近一两年,因小米的率先搅局,其他品牌跟进,在短短时间内迅速改变了市场整个格局。
对于古老而又传统的家具行业来说,许多经营十几年的老板还尚未真正了解他们口中“大环境”究竟发生了哪些改变。在我们的调查中,有人提到反腐和扫黄的影响;有人吐槽老板三心二意,携资金套进了股市;也有人对房地产的行情表示了莫大的怀疑。
但是甚少有人看到当下整个市场冷淡局面下的其他暗涌,如工业技术创新带来的变革和提升;如市场营销活动的变化,当家具企业还在砸大钱央视打着几年不变的广告时,一家避孕套公司却在互联网每次大型的炒作狂欢中脱颖而出,没错,杜蕾斯已经成为当下各大企业争先学习的营销楷模;还有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变化,大卖场模式是否还能迎合当下80、90后主力消费者的喜好……
在很多家具人眼中,这些变动还只是星星之火,却将在每一个燃点瞬间成为燎原的猛火,助攻重视它的人把一大波“弱势群体”赶尽杀绝。
小厂不舍投资和创新,也无太多的资本进行运作,只能紧盯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导致的结果就是在恶性循环的怪圈里越发难以生存。于是,跑路的新闻三天两头就冒出来了,但这实际上仍旧是家具行业正在加速新陈代谢的过程。淘汰不适应的、落后的企业,逐步留下精英、优秀的企业。
找棵大树好乘凉
然而,不想坐以待毙的“弱者”如何才能突破“马太效应”的制衡,求得一条生路?无资本可拼的他们又该如何走下去。就此放弃?如东莞一供应商所说,“我还想坚持下去,因为我也不知道自己转行还能做什么?”
也许可以试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得高方能望得远,很多企业过于封闭自我,只在小圈子里打转,知识也就得不到更新,是时候去主动接触外界,吸收新兴的观念,更容易“对症下药”。
此外,供应商也应增强自己的实力,寻得大厂的庇护。而工厂也应找准自己的方向,寻求结盟也好,下沉渠道也罢,随着家具的发展,未来仍会有一部分有发展潜力的品牌会逐渐的脱颖而出,向着最强品牌一步一步的接近。
问题的出现总是多方面的,弱者虽弱,但谁也不能一票否决他的未来。只是在今天洗牌速度日益加快的家具行业而言,市场留给他们的时间,其实并不多了。
来源:傢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