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曾称,未来十年,在全球的工厂中,价格更低、性能更佳的机器人将加速替代人工。这一说法有一定道理,我们必须承认,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制造商们为保持竞争力迅速采取措施提高人均产量变得愈发关键了。一直以来,地板行业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用人问题上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全国两会总理对“智造”的提及,用机器人代替人或能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一种趋势,但地板企业要搭上这趟“智造”列车仍需努力。
对“智造”缺乏真正认识
对于地板企业来说,在场地、人工成本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全流程智造的“无人工厂”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机器人除了将大大降低人工、场地成本,还降低生产过程中成品的差品率,减少原材料损失。然,智能制造看上去很美,具体实现起来却并非易事。
智造并不是用钱买几台机器人就能实现。面临“钱紧”和“技穷”的双重困难,买机器人就是一个无底洞。动作复杂程度高、精准化程度高的机器人设备主要靠进口,仅机器手每台超过10万元,如果整个配套设备都进口,一个台组则需近50万元。而且机器人生产线还需要维护和修理。相比于用工成本,有的工序在现阶段进行“机器换人”并不划算。而更大的困难在于,买来的机器人怎么和原有生产流程对接,这其中涉及到和机器人公司、设备商、操作工人等多方面人员的沟通和熟悉成本。“机器人与生产流程、操作工人的无缝对接,可能是最难突破的瓶颈。”业内人士感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大部分地板企业依循着“制造”思路生存、发展。对于“智造”,仍缺少观念上的真正认识。
机器人只能取代部分工序
行业专家指出,让机器代替人工作,达到“无人工厂”的目标,至少有三个阶段:人指挥机器、机器指挥人、机器指挥机器。这三个阶段中,是人工逐步减少的过程。而一以贯之的,则是对流程、加工动作的分解和重组。这需要重新审视制造家具的流程,比如从原材料到成品,假如说要经过10道工序,那么变成8道工序行不行?或者原来是1234的顺序变成2143行不行?这里需要打破常规,需要用互联网的编程思维去持续优化,建立从下单到安装的全流程跟踪系统,让每一件产品的“状态”都可查询。
目前,机器人只能取代部分工序。人口红利退去,国内不少走在“智造”前列的地板企业,无一不是经过了数年时间,持续合并、减少、优化工序,有针对性地减掉可重复工种的普工,增加适配专业的新技术工人,以此提高单位设备、人均产值。
2016年不仅是“十三五”起步之年,也是中国人工智能商用的元年。对于大多数传统地板制造企业来说,要搭上“智造”的时代列车并非易事。变革之下,从制造到智造,用机器人代替人,地板企业将面临多重挑战,还需持之以恒的努力。
来源:中华地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