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曾有过这样一句名言。的确,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企业的创新能力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更关系到国家的强大。
为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日前,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要求,到2020年,消费品标准体系基本完善,政府主导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调配套,标准供给基本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标准制定和实施的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在重点领域的主要消费品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达到95%以上。
《通知》还明确了消费品质量升级的九大重点领域,包括家用电器、消费类电子产品、家居装饰装修产品、服装服饰产品、妇幼老年及残疾人用品、化妆品和日用化学品、文教体育休闲用品、传统文化产品、食品及相关产品等。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何代欣看来,《通知》的目的很明确,是创新发展战略的进一步细化。
值得关注的是,消费品质量一方面关乎民生,一方面关乎产业,以高标准高质量的消费品,不仅增加中国制造有效供给,还满足了消费升级。
虽然,我国是全球消费品生产、贸易大国,但是在消费品标准与质量方面,还不能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例如,国内外产品质量标准不一,消费品内外销售不同质,甚至还出现了内销产品比外销产品价格高、质量低的问题。产品质量不高似乎也成了我国消费品增长的“软肋”。
何代欣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提高消费品品质,可以说是强国建设的关键点。一方面,推进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另一方面,倒逼企业产品创新升级,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商品。
虽然,我国在消费品标准与质量方面还有待完善,但是,我国的标准体系也在逐步建立,其中,家用电器、纺织服装等行业国际化标准转化率也达到了8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国外很多大品牌厂商其实都是中国代工的,例如手机、保温杯、电饭煲等产品都是国内加工国外销售。那么,为什么在国内能够制造出好产品不在国内出售商品呢?
何代欣认为,消费品背后的质量和信誉其实是没有自己的品牌,即使质量再出色,也没有人关注。另外,国内消费中间环节太多,税费太高,同等品质商品国外更便宜。
“最关键的一个因素是,我国没有创新发展的环境和利于孕育创新的优质企业。”何代欣坦言,再好的团队,企业在应用创新的主体地位得不到确立,就不会引领国际标准与产品质量的提高。
毫无疑问,除了消费中间环节较多、缺乏品牌竞争力外,企业缺乏创新力是导致消费外流的主要原因。
华企商学院研究中心主任、运营总监曾海伟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也认为,我国企业在产品质量上需要一些创新力,要以先进标准引领消费品质和量的提升。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