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是一个老话题,很多人早就在说早就在用。今天我用了“风口”这个火到快不火了的词语,来为其“背书”!发起这个话题,是因为近期又有几个商业及品牌巨头,正在用“跨界”来践行新思维、新商业、新产品,先看下宜家、无印良品、喜达屋等巨头跨界玩了些什么?
2016年12月9日,宜家宣布,中国第一家宜家酒店预计2019年底在长沙开业。2014年12月20日,无印良品(MIJI)首间餐厅「Café & MealMUJI」在台北阪急百货开幕,简约清爽的装潢、在地自然的食材,以及半自助式的点菜方式,一开幕就成为大排长龙的人气餐厅,这也是无印良品在日本本土之外,继香港、成都之后的海外第三家餐饮店。
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有一批家居大牌企业,他们正在用非常具体的有跨界属性的项目,践行新商业思维、新产品模式。他们不只是在做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他们更像是在颠覆传统商业思维和产品逻辑,在用新的底层逻辑来迭代品牌气质和升级用户体验!降低或摊薄基础成本 “跨界”改变行业成本体系我们不用纠结适用哪个商业理论,对于一个家居企业,无论新老都必须面对场地租金、研发及制造成本、原材料采购成本、税收等财务成本……
企业在日益高涨的地产成本、人工成本、信息化技术成本……再叠加上消费升级对品牌及用户体验更高的要求、市场红利期结束后的薄利现实、年轻消费者对传统消费场景的不care……面对这些新的消费格局,家居企业家及业者用早前常用的“开源节流”已无法真正应对复杂的市场变化和越来越碎片化的消费需求。
降低或摊薄成本,就是家居企业(其实很多个传统企业也同样如此,我们在此只专门讨论家居及周边领域)现实的需求。但以上的成本已基本属于“硬成本”,逐年上涨已成为不可逆的趋势,跨界融合(也有称“跨界打劫”)成为必然措施之一!这就是我们讨论的“跨界”底层逻辑的变化:由早年的“专业深度”就足以满足市场需求,也足以让早年的消费者快速抉择和买单,变化成关注消费过程透明化、追求性价比、在意消费体验甚至情感需求等越来越高层次的消费要求(可参考马斯洛中对于人的需求的升级)。
如前面所举案例中,这些家居企业在酒店、餐厅、办公楼、公寓与家居产品的跨界融合中,保持甚至提升用户价值,同时在实验成本结构新变革:很明显,家居企业在这些具有产品空间展示、品牌情感诉求植入、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商业需求,在这些传统行业划分的“另一个领域”中,是有很大的变化,我们可以理解为:
早前要花钱实现的展销、服务功能(传统展厅及接待),在新的模式中,可能变为可以收费了(餐饮、酒店等)!有位业内大咖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观点:终极行业只有两个,一个是房地产、一个是金融!是的,真理往往就这么简单:其他所有行业,到最终还不是要归结到这两个领域,国际大牌如宜家、麦当劳、丰田等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我们发现他们已是大型的房地产公司,他们的品牌所布局之处,除了直接的品牌销售利益,还有最为稳固的增值利益就是自持物业带来的巨大回报;金融是终极行业同样容易理解,阿里、京东、腾讯、宝能、恒大这些行业巨头们哪个不是在金融上布局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
国内家居企业营销模式的主流仍然是“大卖场+专卖店”展销模式,这一模式中最大的成本就是逐年上涨的地产成本(实体店租金)!当这个成本所占产品销售利润的比例临界点(如到50%)以上时,就是这个行业发生结构性变化的时间节点。在这个时间节点到来时,线下实体店的实物展示体验、专业导购面对面的服务等环节,已成为商品综合成本的不可承受之重,用“跨界”的方式来提升综合运营效率,无疑是先进、明智的选择。
跨界,表面看来是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行业中,做综合成本的管控,最终达到降低多方原有成本的目的。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跨界的行业中,有一个共同的属性或诉求,就是流量的共享:在家居产品与酒店客房间、在家居产品与餐厅间……我们无不看到他们具有流量的共享属性,这些跨界领域,通过O2O、产业链协同等模式,在保证基本的线上线下综合体验、同时对于消费终端有了更明显的性价比提升的回报基础上,试图完成一个新的“流量联盟”甚至是“消费闭环”。
在家居行业,近几年会非常常见到一类营销或品牌运作的模式:异业联盟。即在家装、建材、家具等相关联领域,大家用销售联盟或品牌联盟的方式进行或松散或紧密的合作,最为典型例子如“冠军联盟”,就是在橱柜、衣柜、陶瓷卫浴、地板、家具、空调等能形成流量共享(装修消费者)、成本共担(联盟内统一协调分摊营销成本),最终能让装修消费者在一个知名品牌联合体中享受到“集体品牌”快速和便利的选购、直接的让利实惠、统一可靠的服务……这些其实就是在一个大的消费范畴(整个家装消费链)上各个垂直专业领域间的跨界商业合作!
“跨界”新逻辑 结构性战略机遇在以上所举已接近被消费者所认可的跨界例子中,有几个基本规律初显:成熟商业领域与非成熟商业领域之间跨界;从产业上下游向不同领域跨界;垂直领域向综合领域跨界;高客单价领域与低客单价领域之间跨界;低消费频率领域与高消费频率领域之间跨界;下游大型企业除了用产品和品牌层面布局,更是直接用投资逻辑来布局上游……
宜家由家居零售卖场向餐厅、酒店跨界,喜达屋由酒店客房跨界到家居产品销售,无印良品向餐厅跨界,大自然家居、博洛尼家居向上游家装领域跨界(除了业务合作,更是直接战略投资)……
这些新的“规律”,尽管需要更多的案例和数据来“验证”和“背书”,但对于本就着力于创新产品和模式的企业,或需借力创新模式实现对传统竞争对手“弯道超车”的企业,无疑是结构性的战略机遇!从这些趋势和规律中,我们不妨提炼出更为精简、直接的一句描述:家居行业下一个“风口”——跨界!
“家居跨界”面临的三大挑战1、需有行业消费基本体验
各个行业在一定的发展阶段,都有自己的基础体验。在当下的家居建材领域,因为家居建材及装修设计属于大客单价、低频消费领域,通过多年的行业企业市场教育及消费者逐渐形成的消费习惯,线下实体店展销、租赁式卖场模式仍然占据大部分比例消费市场(尽管这一比例在逐年降低)。
因为这个市场现实,当下的主流比例消费者仍然会到实体店消费(如到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等知名家居建材卖场),还有一些品牌运营做的较好同时还有O2O体验店的企业(如互联网家具企业美乐乐)也会得到一大批消费者的青睐。家居建材品牌如要大幅度改变传统“高大上”的专卖店展销模式,如面积缩小、展厅布置不再豪华、不再以传统知名卖场为主要展销场地等,这些改变会面临传统模式企业的“质疑”和“攻击”,“旧模式”的惯性和传统话语权还会继续影响消费者的抉择!
我们经常会听到传统家居建材企业主和从业者说:家居建材几十年都是用实体店、经销商形式来铺设销售渠道、提供线下选购和支付场景,在线上买动辄几万的产品是不可能的!其实我们在当下的线上电商平台如天猫、京东等体系内,早已产生了像林氏木业类几十个亿销售额的大型企业,这些品牌的购买者绝对不是有些传统家居企业主们传播的“不理性”“非主流”!
消费者对品牌属性更为敏感
近期浮出的几个家居与其他行业的“跨界”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重要的特征:知名品牌跨界更有市场张力,消费者会把对他们本有的品牌好感带到同一品牌的另一个品类。如宜家的餐厅能保持长时间火爆就是最为经典的案例。
在跨界的消费场景中,各个角色的产品和品牌,只有在各自的垂直领域做得很出色,才能真正不被认为是“捆绑销售”。而传统的家居建材企业在传统的卖场模式中,更多的是依赖卖场和展厅形象,来做到店营销。而新兴的可以接受线上或O2O品牌消费模式的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专业”,他们对于低频、高客单价家居建材商品,会对品牌更为敏感甚至“苛刻”!
对跨入的领域和业者“心存敬畏”
“跨界打劫”是较为形象地形容一个领域跨入另一个领域,前者用先进的技术、商业模式对后者在成本结构、综合体验、性价比等角度进行了较为彻底(甚至颠覆)的优化改造!但是,一个大的行业必然有其行业基础特性,就如同一个民族和国家有其独有的文化,我们不能只站在生意的角度判断,也就是对一个行业要“心存敬畏”。有例为证:中国首家“互联网+金融”咖啡厅“克拉咖啡”于2016年8月1日关闭,“克拉咖啡”从开业到关闭的时间还差18天才满一年,我刚好有幸在它在业期间去喝过一次咖啡,那里地处深圳CBD的地理位置、高大上的装修……等众多的与传统的咖啡厅“格格不入”的定位,如果是一个正常的消费者或者咖啡餐饮从业者,只能理解这是在“烧钱”!还有就是在用金融界运营者“赚大钱”逻辑“轻视”餐饮这一传统大领域;另外,这些创始人和投资者,本就没有在咖啡这个基本产品上花费心思,实质上这个“互联网金融咖啡厅”就成了一个纯粹的“资本道具”。
来源:家具微视界